為之……今為所識窮乏者得(德)我而為之”作比較,深刻地提示了“萬鐘不辯禮義而受之”是 良好的影響。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“捨生取義”奉為行為的準則,把“富貴不能淫”奉為道德 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,那麼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!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 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,我有時也不避開它。這裡所說的“甚於生者”就是指“義”;所說的“甚 將它發揚光大,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。因此,放到《告子下》全... https://hk.essayv.com/essay%e4%bb%a3%e5%af%ab/